轉載自"康健雜誌" 作者:楊心怡
文章網址: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2698&fullpage=true
蛋、肉等高膽固醇食物不是已經解禁?醫師提醒,是「食物中」的膽固醇不再重要,不是「血液中」的膽固醇不再重要。
年初美國公布新版飲食指南,將膽固醇解禁後,網路上便流傳一篇文章「美國政府修改了40年以來的錯誤:膽固醇有益無害,不再分好壞」,裡面許多似是而非的說法,像是「關於膽固醇的說法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醫學欺騙!根本就沒有壞膽固醇這一說法。所以無需改變膽固醇攝入量。」讓許多民眾開始放心吃蛋、吃肉,就連長期控制飲食的高血脂病人也誤以為不用在意膽固醇食物,結果膽固醇竟飆高50%。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台灣營養學會、中華民國心臟學會三大學會昨天發表了聯合聲明,提醒「血中膽固醇」和「食物中膽固醇」完全是兩件事,美國飲食指南的放寬是針對食物中的膽固醇含量,且是根據健康成年人做出的建議,如果已有膽固醇偏高的高血脂病人,還是要做好飲食控制,降低血中膽固醇濃度,以免造成心血管疾病發作。
疑點澄清1 美國飲食指南取消的是食物中的膽固醇限制
美國飲食指南委員會表示,多項研究已顯示,飲食中的膽固醇對健康成年人血液中膽固醇濃度並沒有顯著影響;人體7~8成膽固醇是自行製造,只有2~3成是來自食物。因此才取消過去飲食指南中,建議每人每天攝取300毫克膽固醇的上限。
換言之, 重點是:「健康成人的上限可放寬,但需留意個人差異」 。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進一步解釋,食物來的膽固醇只佔一小部份,人體也會自動調整,若吃下膽固醇量多,身體就會自動減少合成,保持血膽固醇濃度穩定;但 若已是高血脂病人,膽固醇平衡已失序的情況下,或是遺傳條件不佳、代謝膽固醇能力天生就弱,合成膽固醇量多,大吃大喝還是會升高血膽固醇。
若還不了解自己的體質,謹慎吃比較安全。
疑點澄清2 血液中的膽固醇仍是心臟病的重要危險因子
食物中的膽固醇與血液中的膽固醇是兩件事。食物中的膽固醇或許對健康成年的人血膽固醇沒有顯著影響,但如果你本身已有血脂問題,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及三酸甘油酯濃度高,還是要控制血液中的膽固醇濃度。
血液中的膽固醇,尤其是壞的膽固醇(即低密度膽固醇),仍然是心臟病重要的危險因子,包括增加心血管疾病、腦中風、血管粥狀硬化的風險,甚至會危及生命。而亞洲人發生腦中風的比例比西方人高出約1倍。
要控制血中膽固醇,飲食控制還是關鍵:
1.限制飽和脂肪和膽固醇含量均高的食物
血液中膽固醇來源,除了食物中的膽固醇,還包括飽和脂肪。馬偕醫院台北院區心臟血管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洪崇烈曾在《康健》提醒,從臨床經驗來看,雖然膽固醇的攝取量有放鬆,目前仍需注意避免過度攝取飽和脂肪,特別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
奶油、冰淇淋、西點、內臟及牛肉等都屬於高飽和脂肪及高膽固醇的食物,要格外注意。
2.蛋、介殼類海鮮要考慮限制
營養師提醒,蛋及介殼類海鮮如蝦、花枝等,屬於膽固醇含量高但飽和脂肪含量不高的食物,由於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及礦物質,營養價值高,一般建議可以適量均衡的攝取。但是對於血中膽固醇控制不佳的病人,也要考慮限制。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林俊立也表示,除了飽和脂肪含量高的升膽固醇食物,還要注意適量鹽份、適量飲酒以及戒煙,並結合適當的運動及體重管理,更能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3.增加蔬菜、水果、雜糧及豆製品、核果的攝食
中央研究院潘文涵教授建議高血脂病人採用降脂降血壓的得舒飲食法(DASH),或地中海飲食,透過增加蔬菜、核果、全穀類及攝取飽和脂肪含量低的蛋白質食物(如豆製品、魚、家禽類)等,不但可降低血中膽固醇、降低血壓,也可減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